手机版 欢迎访问淘货源(www.taohuo123.com)网站
最近一组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2022年一季度,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6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3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季度完成早期融资的56家初创企业中,90%以上的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并且大都出身于国内或国际一流科研院校。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科研院所近年来大力鼓励科学家创业,并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是医疗领域正逐步向高科技领域延伸,这不仅对初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始人也同样如此。
但事实上,科学家创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能成功走出来的是极少数。这是因为从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例如认知上的转变,技术上的创新、市场资源的链接等等。
那么,那些“极少数”在创业道路上究竟做对了什么呢?他们又是为何而出发呢?他们能给后来者提出哪些建议呢?为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动脉橙果局对五位科学家创始人(图湃医疗创始人王颖奇、扬奇智能首席技术官周冠群、深透医疗创始人宫恩浩、普美圣医药董事长王玉田、清影华康创始人李睿)进行了深度采访。
#01为何要出发?
出发往往是最难的,但往往也是最迷人的。
图湃医疗创始人王颖奇:相比于“打工”,我还是更喜欢创业
在王颖奇读硕士期间,他就已经开始创业了,但因为缺乏经验,这段创业之旅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前前后后只维持了七八个月。
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但王颖奇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多沮丧的情绪,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很快就进入了清华系企业品驰医疗,成为了一名标准的“打工人”。
但这段“打工经历”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2016年年底,他离开了品驰医疗,离开的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品驰所专注的领域和王颖奇所擅长的并不是很符合;另外一点就是相比于打工,王颖奇还是更喜欢创业。
离开品驰之后,依托于清华大学的X-Lab创业交流平台,王颖奇遇到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霍力教授,双方第一次见面就一拍即合,共同成为了图湃医疗的联合创始人。
扬奇智能首席技术官周冠群: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创业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走上创业征程的前十年里,周冠群一直在从事粒子加速器与X射线的物理研究。但他并不满足与此,因为在他看来,科研大多数是偏前沿的工作,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正是基于这一点,周冠群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让更多人受益,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创新,其核心永远都是接近临床问题,造福更多患者。因此,他与在校时就熟识的周昊天、田园共同创立了扬奇智能,重点攻克“高精度导航的癌症放射治疗”问题。
深透医疗创始人宫恩浩: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事
宫恩浩本科期间一直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之后又去往斯坦福参与超分辨率影像研究,然后联合研发了图像编辑软件Polarr,最后放弃任教机会转身投入创业的汪洋中,成立AI医学影像企业深透医疗。
在宫恩浩看来,从学生时代,到投身科研,再到创业,都是在寻觅自己、认知自己,以及在充分探索的情况下不断寻求优化的过程。因为只有不断尝试,保持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普美圣医药董事长王玉田:创业是基础研究达到一定深度而自然衍生的结果
王玉田院士专注于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已有三十多年,其团队目前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尖学术杂志及其子刊发表突破性论文数十篇,总共发表了160余篇文章,总引用超过3万多次。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之外,王玉田院士还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拥有十几年生物制药产业界经验。在创办普美圣之前,王玉田院士还作为联合创始人先后创办过加拿大NoNO Inc制药公司以及Primary Peptides制药公司。
谈及为何创业,王玉田院士认为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当基础研究足够深、足够有开创性,创业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清影华康创始人李睿:技术的普及仅靠科研是无法成立的,必须有一个商业化实体
2005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李睿进入了万东医疗,做了4年工程师,在这4年,李睿接触到磁共振——一种更具功能性的成像技术。2009年,李睿回到了科研界,前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回到了清华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李睿和团队在斑块成像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之后的试验中受到了受试者和临床医生的一致认可。也是在这时,李睿意识到这些好的成像技术不应该局限在学校或者仅供少量的三甲医院使用,而要进行技术的大量普及,但这仅靠科研是无法成立的,必须有一个商业化实体。
因此在2016年,李睿成立了清影华康,并将相关知识产权通过作价入股方式转移到这家公司,正式开始了从成果转化到商业化的征程。
#02他们做对了什么?
科学家创业并不容易。
根据世界领先的技术转移公司美国巴士底的数据显示,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公司的失败率高达96-97%,这表明大多数教授所创造的技术无法真正成为能帮助人们的产品,相反,随着公司经营受挫,技术也常常丢失。
中国也是如此,虽然很多科学家都从实验室走到了创业场,但是真正能“活下来”并“过得好”的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对于科学家来说,如何与市场更好地接触,如何高效地管理好团队,如何确立企业向前的节奏等等,这都是非常具体且棘手的难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往往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能力。
那已经走到前面的科学家创始人究竟做对了什么呢?
图湃医疗创始人王颖奇:感性的“选人”和理性的“选投资机构”
王颖奇曾表示,图湃医疗的成长速度出乎了他的意料。这其中当然有外界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内在的导向,即王颖奇做到了关键性的两点:一点是感性的“选人”,另一点是理性的“选投资机构”。
先说“选人”。在王颖奇看来,创始人在公司成立第一天就应该有这样一个观念,即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并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创始人一定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如果你想做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想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最核心的工作是不断地去找到行业内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然后促成优秀人才之间的良好合作,最终形成一支强大而稳定的团队。
事实上,王颖奇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优秀的人才,他在2018-2021年这四年的时间里总共有近200次飞行记录,其中90%都是为了招人。
再说“选投资机构”。图湃在过去4年的时间里总共完成了5轮融资,之所以会如此顺利,王颖奇当然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首先在意识上,王颖奇认为不能太在意短期得失,要考虑投资机构的长期陪伴性以及它是否能带给你优质的资源;其次在节奏把控上,王颖奇认为要敏锐地洞察市场变化并做出合理的反应,即在一个重大里程碑节点前适当的时间开启融资,并充分确保业务节点顺利达成;最后在目标选择上,王颖奇认为要做到“精准”,早期就应该选相对熟悉的投资机构,中后期可以选择产业投资机构。
深透医疗创始人宫恩浩:一个是审批体系,一个是落地体系
深透医疗创立于2017年,一年之后就顺利斩获FDA,到现在,全球近百家医院和影像中心都有深透医疗相关临床部署。谈及其中的成功经验,宫恩浩提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审批体系,另一个是落地体系。
先说审批体系。在宫恩浩看来,在审批流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监管机构有他们自己的审批流程,对于新技术反应可能不会那么快,但他们肯定都是希望能够尽快地将更安全的服务提供给医疗机构和大众。所以,保证技术安全肯定是一个大的方向。
但是技术如何去实现呢?就需要企业持续和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真正明确并理解监管机构的思考脉络。只有这样,监管机构才能站在自身的审批体系上对你的产品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将自己产品获批的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而是互帮互助的关系。
再说落地体系。在落地环节中,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医疗系统是独特的,它的销售周期比较长,因此医疗销售本身就急不得。同时,产品落地背后还需要对行业深刻的洞悉,即把问题转化为医院是否愿意用产品,以及产品能否为付费方带来明确价值等。
站在这一点上,在研发产品的时候应该从产品的底层架构来进行优化,让它能帮助到医生及病人,同时让医生觉得质量好、效率高。除此之外,在产品设计上,尽量做到兼容所有影像设备、不改变医生临床工作流程,并且尽量保证数据在本地,满足安全性需求。
清影华康创始人李睿:科研与创业不应该是平衡,而应该是融合
清影华康成立于2017年,从成立之初,就被薄荷天使基金、启迪之星、水木创投等一线投资机构“看中”,目前已逐步成长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的领军企业。
在李睿看来,创始人除了要以真实临床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和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之外,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让科研与创业连贯起来。
对于科学家来说,创业似乎是在平衡科学家与创业者两种不同的身份,但并不完全如此,与其说是平衡,不如说是两种身份的融合。科研人员本身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工作,而这些科研课题的成果,未来也可能转化到产品里面去。企业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经费支撑课题组进行研究和试验;另一方面,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能够为公司的产品研发带来支撑和背书。
站在这一点上,清影华康搭建了成果转化平台,其目的是与科研院所在创新项目的研发和转化上共同产出。未来,清影华康还将通过搭建产品商业化平台,同时与医院合作,搭建起资源网络,与医院共同推进研究,为产品寻找循证医学证据,使企业标准化解决方案成为临床的强需求。
#03他们想告诉后来者什么?
近一两年,基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市场,但如何创业仍是科学家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站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听听“过来人”的建议。
深透医疗创始人宫恩浩:不光做研究,还要做技术,并且花更多时间做技术
初创企业的“长板”必须要足够,即初创企业要选择市场空间较大的赛道,且自身要拥有过硬的技术,这才是真正推动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所以,当你做的研究需要和临床应用保持很大的一致性时,你的目的会非常明确,不只是纯粹的建模、发文章,而是能否最终实现临床价值、是否能真正为病人和医院带来流程上的优化等等,是技术价值的问题。
创业中可能的一个不同点是,你不光只考虑技术在某个特定场景的应用,还需要技术在所有场景中都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也需要创业者付出更多的心力,不光考虑做研究,还要做技术,并且花更多时间做技术。后续随着公司发展,还需要挖掘更多更新的技术、招募团队成员等等,这也需要做许多的计划。
清影华康创始人李睿:在没有变成商品前,创新的价值都没有真正实现
从成果到产品,这个过程中将经历非常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人才的付出。创新是原始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它只是起点,不是全部。因此,在没有变成商品前,创新的价值都没有真正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技术持有人,科学家需要对创新价值有清醒的认知,同时在整个转化的流程和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否则就是在日后给自己埋雷。
普美圣医药董事长王玉田:做出好药的前提是基础研究必须达到深度和具有开创性
在王玉田看来,想要做出好药,最重要的是你的基础研究必须达到深度和具有开创性。以往药物研发艰难,多以失败而告终,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药物靶点的选择不够精准。因此需要更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找到新的靶点。只要你发现新的作用机理和找到真正的靶点,设计药物精准率和成功率就会大幅增加。
跟部分大药企不同,大药企是通过市场需求而选择已知的靶点进行药物研发。而基础科学家是在研究未知机理过程中发现新的靶点,再根据靶点的适应症进行药物研发。科学家的药物成果多为研究的副产品,其转化是基于基础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深度而自然衍生的过程。因此,其研发成功几率也将大幅上升。
扬奇智能首席技术官周冠群:充满激情且要与实际市场需求结合
周冠群认为,无论是加入创业公司还是自己创业,首先要对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在创业或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资本压力、市场压力、技术难题,但只要真的热爱所做的事业,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另外,也需要在心态上做出改变。在创业公司里,首要任务不是科学探索,技术是要与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真正去解决行业痛点,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能实现商业化,创业公司才能可持续发展。
#04创业路道阻且长,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创业之路上的成功有时候是不能完全复制的。
这是因为每一个成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科学家,他们所站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所拥有的资源和所遇到的机遇也是不一样的。
但无论各自有怎样的不同,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一定是有共同点的。首先在技术上,一定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且具有原始创新型的;其次在团队上,一定是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且充分信任团队;然后在投资机构的选择上,一定是拿着钉子找锤子,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投资机构;最后在自我认知上,一定要区分科研和创业的不同,科研可以理想化,但创业是现实的,因为企业一经诞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逐利。
淘货源是长沙云倍鑫商贸有限公司下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宽带货源信息门户网站,它以互联网方式向广大网店掌柜提供服装、饰品、箱包鞋帽、家居用品等网店代理货源信息。这些网站定位于专业的互动交流网站,以无限有线网络数字媒体为最终发展目标,致力于给广大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最丰富精彩的货源信息内容、最优质便捷的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1 长沙云倍鑫商贸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90248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