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淘货源(www.taohuo123.com)网站
归功于现在交通的便捷。要是以前,这一路不知道要跋多少山涉多少水,来寻访这偏远大山深处的原始部落。
▲一层层的雾气
翁丁村距离沧源县城三十公里,出来时才下过雨,山里全是浮云。空气真是好得不要不要了。
▲走过一条条的盘山路
临近中缅边境,打击毒品走私的力度越来越大。临行前有人提醒,边境上武装检查很多,要随时准备好身份证,可是竟然没遇到一次。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远远看去整个村落像是一颗宝石被镶嵌在丛林中,再配上一些云雾作点缀,那种原始生机的感觉,想去探索的心情油然而生。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传说佤族村寨周边的树都不能乱砍,树是保护寨子的神灵,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佤族村寨周边的树都很茂盛,形成林墙世世代代保护着寨里的居民。
▲这条碎石小路是通往寨子的唯一路径
进入寨子的时候,寨子里的村民会在每个人的额头上点一个黑色的印记,还会给每个人喝上一杯酒,表示欢迎和吉祥。
▲被送上佤族人的祝福
▲“摸你黑”染料
就是用这个竹杯,里面的燃料在眉心点上一点,叫“摸你黑”,点得不好就会有点难看。
▲寨门的石碑上红色大字
碎石小路上,路的两边插有很多的木桩,木桩上挂有牛头,让进入的人感觉这里很古老很神秘。两边还有很多小屋子,大约一人多高,那是他们的粮仓,他们把粮食存储在里面,每家都有,而且不用上锁。
当地佤族妇女用敲打木鼓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木鼓被誉为佤族的通天神器,仿照女性生殖器形象制作,象征着母亲。
走进村寨,是一片开阔的打歌场地,平时寨子里剽牛、拉木鼓等佤族特有的集体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佤王府,就在打歌场地旁。
(图片@蜂窝lu)
来到这里了不得不说一下寨主夫人,据说早些年已经上了国家地理杂志。包裹着橙色头巾,喜欢嘴里吊着旱烟,一笑露出黑黑的几颗牙齿。佤族妇女以齿黑为美,寨主夫人想必曾经是寨子里最美的女孩儿了。
(图片@蜂窝lu)
佤族人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所以阿佤人的服饰几乎都是以黑色为基调。其实在中国,大家都喜欢高鼻梁,而在中东,却见着不少人做削鼻手术,我们以白为美,认为一白遮百丑,而美国人则喜欢小麦色,觉得越黑反而越看不出缺陷。
▲很多人来翁丁作画时也把寨主夫人画了进去
寨主夫人非常热情,于是被邀请到屋里坐坐。
▲屋顶晾晒的辣椒
▲茶水都是炭火水壶烧的
▲有木有一种霸气的感觉
▲寨主年轻时候的肖像
在寨主家品尝最地道的“鸡肉烂饭”。名字很难听,样子也不怎么样。被柴火烧黑的大锅端上来的时候,一开始尽然以为她要去喂猪,因为那锅的外貌看起来不怎么像是招待人的......
端上来之后放在桌子上,瞄了一眼饭,一大锅米饭和某种植物叶子,里面还有些碎鸡块。无法抑制的就想到以前老妈喂鸡,给鸡调和的那一大盆饲料。
▲各种搅拌
然后,佤族大姐开始快速搅拌,和老妈的动作一模一样。
▲终于一锅“鸡饭”搞定
唉,差点因为这一系列动作吐了,一点也不想吃进嘴里。不过,吃货的本能还是驱使尝了一小口,就是因为这个一小口,开始了整整四碗的漫长吃程。同行的一小伙伴一口气干四碗还觉得不够,咂咂嘴,又多干了两碗。
鸡肉烂饭的味道非常奇特,它里面搀和了薄荷、辣椒、米饭和鸡肉,用柴火自然烧制。味道辛辣,但是却清凉清香。加上搅拌后米饭的松烂,真是满口喷香入口即化。一碗一碗的停不下!
三个小女孩,她们正从管子里取水喝,右边的小姑娘则在接牛奶。
▲孩子们并不羞涩,大大方方露出笑容
这位小佤妹背着妹妹走过来问好,虽然有点害羞,但她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人惊奇。
▲那一抹嫣红
阿佤人很淳朴好客,见到客人来就会迎出来问好,这位佤族小妹子打招呼时的瞬间被保留了下来,祝福她永远快乐。
希望短暂闯入没有惊扰到他们原本的生活。
▲老太太对着相机来了个很酷的造型
爷爷接大孙子放学回家,路上顺道给大孙子买了零食,大孙子又把零食分了一半给弟弟,然后两个孙子围着爷爷玩耍,一派天伦之乐。
走在翁丁村路上,随处可见上了岁数的喜欢聚在一起抽旱烟的老人们。当你看到佤族妇女们津津有味地嚼着烟叶的时候,便知道旱烟在这个民族心中的热爱程度。
这地方的烟叶十分呛人,不过其气味能够让人免受蚊虫叮咬和毒蛇袭击。所以男人串山打猎,女人下田做活,不仅嘴上要叼着个烟锅,还用烟叶燃烧后得残渣涂抹在脚杆和手臂上。
▲正在燃烟的老人
慢慢的就养成了习惯,在家做事或是串门聊天时,也要把烟锅带上。
▲她俩一定是闺蜜
村子中心。在村寨中央的平地上,有一个寨桩和一根极大的芦笙柱,上面装饰着鱼、船以及飞鸟,据说这是所有耕作稻田的民族比较统一的信仰方式。很早便被告知翁丁依然信仰小乘佛教,依然拥有佤山的图腾。而当亲眼见到这些古老的东西,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留传,心中依然充满了敬畏。
茅草屋,晾晒的腊肉,地上的竹席与包谷,叼着烟斗的佤族妇人,一身的民族服饰装扮,千百年的岁月流逝,这样的习俗也没有变化。
▲一妇人端坐在自家院落织锦
到阿佤山见过佤族织锦的人,差不多都有一种感觉,佤锦像是一道到彩虹,既美丽又自然,每一条都像是佤族同胞居住的环境与生活情趣的写照,让人过目不忘。
迄今还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寨子里的妇女一般空闲的时候都会在自己家门口拉起纱线就地织起布来。
门前用石头垒砌的院子里,女主人悠闲的纺纱织布。
基本都是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所用的物料也原生态,没一点污染。
▲一丝丝的纱线
到这里喜欢的自然也可以买,这些纯手工制的衣服和挎包也不贵,衣服200元,挎包50元。
▲村边的梯田
▲想知道这个视觉哪拍的吗?
▲就在这,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子
▲这里便是曾经的人头桩
这里据说是曾经佤族人用人头来祭祀的地方,直到57年才结束这个血腥的习俗。这一米多高的祭祀木桩上从前就放着人头献祭。
▲其实随处可见绑在柱子上的牛头骨
牛头桩是佤族人的财富象征,无论是生产、节日食用,还是祭祀宰杀,事完后都会把牛头挂起来。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或古老。
▲祭祀的贡品
我们可以来说一说翁丁的建筑,它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很多国内专家都是专程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无论建筑、还是村落的布局都是错落有致,整齐划一。
翁丁的屋子可以分成两种,一层的民居,和两层的小楼,都是以草、竹、木三种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依山而居,每间房与房之间相距不是很远,小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杂物,或养猪、或喂牛。
▲楼上住人楼下养牛
墙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制成,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为了避风防寒,屋顶总是离地面很近,远远望去,就像一丛一丛的蘑菇。
一层民居屋顶很矮,都是单层椭圆型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
新婚的夫妻必须住单层草房满三年以后才能搬到两层小楼里。
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的地区。
佤族的屋子都是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
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就是拉木鼓,这也是我见过最快乐的习俗之一,据说是将树神请进村子的一个仪式,全村人都是盛装出行,有专门针对游客举办的。
寨主的儿子立在木鼓之上,村民们分成左右两拨,唱着歌齐心协力往前拉,每拉上一小段,便会急速滑行一段,看客们也便跟着狂跑起来~
这是最能体现佤族人崇信万物有灵的习俗,他们相信木鼓有树神保佑。早在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载歌载舞
其实翁丁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地方,全村佤族群众每户年接待游客都可以得到一系列分红,希望不要被旅游景区的商业化所席卷,但愿它仍保持这份淳朴,原生。
淘货源是长沙云倍鑫商贸有限公司下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宽带货源信息门户网站,它以互联网方式向广大网店掌柜提供服装、饰品、箱包鞋帽、家居用品等网店代理货源信息。这些网站定位于专业的互动交流网站,以无限有线网络数字媒体为最终发展目标,致力于给广大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最丰富精彩的货源信息内容、最优质便捷的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1 长沙云倍鑫商贸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90248号 XML地图